——转自 菩萨在线
亚洲协会博物馆总馆长招颖思(左起)、策展人手冢美和子与溥若诗向新闻界介绍展览内容
这尊阿弥陀如来像眼球以水晶镶嵌,服饰则以切金方法制成
菩萨在线香港讯 佛教传播的历程,也是艺术发展的历程,由印度的源起,流传到中国、日本、韩国以至东南亚等地域,虔敬的人们以最美最精的艺术与技巧,表达对佛的膜拜。现于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举行的「缘生意转:佛教的艺术」展览,以十多件艺术品让参观者对比二世纪末以来不同材质与制作手法的佛教造像,另外展出四名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以表达他们对佛教的感观。
古今佛教艺术同展
展品属于亚洲协会创办人洛克菲勒三世及其太太所捐赠,昨日在传媒预展上,亚洲协会博物馆总馆长及全球艺术项目副总裁招颖思表示,这次的展品有二世纪末到当代艺术作品,展现了亚洲九个国家及地区的不同佛教艺术风格,而加入当代艺术作品又能作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展览由亚洲协会博物馆馆长溥若诗(Adriana Proser)及当代艺术副馆长手冢美和子(Miwako Tezuka)共同策划。
溥若诗负责介绍传统佛教艺术部分,一座六世纪末印度铜合金「佛陀」像,反映了当时印度东部比哈尔地区的审美观,并且把佛陀像与统治者的容貌互相融合。「佛陀」像的衣褶薄透贴身,展现出佛陀身躯的轮廓。同样是比哈尔一带的作品,另一件「戴冠的释迦牟尼像」十一世纪片岩雕刻,释迦牟尼则是戴上皇冠,反映了释迦牟尼尊贵的身份,周围四个小佛像代表其生命中四个重要时刻。
对于一九六四年在泰国东北部出土的青铜像,溥若诗介绍说,雕像头顶的小佛塔,证明是「弥勒菩萨像」,其单薄的衣服,缠结的长发及朴素不戴珠宝的装束,可见是正在修行当中的弥勒菩萨。菩萨有四只手,雕刻得非常自然,是一件精品。
日本佛像自成一格
十四至十五世纪的缅甸铜合金鎏金「释迦牟尼与跪拜信徒像」,反映东南亚地区佛像的特色,类似的风格在泰国也有,释迦牟尼以手触地,寓意呼唤众生,见证其战胜诱惑。佛像前面两旁是释迦牟尼的两位弟子目犍连与舍利弗。
我国北齐时期河北的大理石雕刻「沉思的菩萨像一对」,两位沉思菩萨周围还有飞天、狮子及其他菩萨,反映佛教传至中国,人们将佛教的内容变得更丰富,表示各处都有菩萨的保护。溥若诗说,这是属于净土弥勒菩萨,即未来佛。
虽然日本的佛教受到中国影响,但其佛像工艺又与我国有所不同,展场所见一座十三世纪中至末叶日本镰仓时代的「阿弥陀如来像」,由桧木雕刻而成,但头、身与座分开雕刻,再拼合起来,佛的眼珠由水晶镶嵌而成,佛陀飘逸的服饰则由一种镰仓特色的切金手法以金叶作为幼线制成。在日本,这种作迎来印的阿弥陀如来佛,是放在即将去世的人前,接引信徒到西方极乐世界。
手冢美和子介绍了四位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内地的张洹以寺庙中人们燃点拜佛后的香灰作材料,创作了《春佛》与《夏佛》,将人们日常的礼佛的经验与佛像结合起来。另外,张洹以这些佛像作为对「文革」时期遭破坏的佛像的一种悼念。
佛教氛围虔诚平和
已故泰国艺术家蒙天.波玛(Montien Boonma)是僧人,对佛的理解无容置疑,他曾往意大利深造雕刻,因此亦有艺术家的表达技巧。蒙天.波玛用金莲花瓣与金叶,在僧人常用作念佛之用的陶泥钟的环绕下,没有佛像,却形成一种虔诚平和的佛教氛围。
森.里子(Mariko Mori)以近九分钟的录像展现日本在过去到未来,信众的朝圣历程,她本人扮演过去以至未来不同人物,展现她对当地宗教的回应。
来自纽约的迈克尔.珠(Michael Joo)在佛像上安装镜头,并在现场十个画面中播放出来,呈现佛像的不同部分,让观众思考,这是佛像?是艺术?抑或只是石头?
昨日出席传媒预展的嘉宾还包括亚洲协会香港中心行政总监陈颜文玲、亚洲协会会长Vishakha N. Desai、何鸿毅家族基金行政总裁黎义恩等。
「缘生意转:佛教的艺术」展览即日至五月二十日在亚洲协会艺术馆举行,地址:金钟正义道九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