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起源于印度,释迦牟尼佛示现灭度时,佛陀释迦牟尼涅盘后留下等身舍利,被当时印度的八大国王收取,建塔加以供奉纪念,见塔即如见佛。另外,人们还在释迦牟尼佛一生弘法过程中具有特定纪念意义的八个地点(诞生处的兰毗尼花园、成道处的尼连禅河、首次说法处的鹿野苑、安居处的祗陀园、从忉利天回人间的着陆处桑迦尸国曲女城,化度分别僧处的王舍城、将入涅盘处的毗耶离城、入涅盘处的拘尸那城)分别建造了宝塔(合称如来八塔),依次称作聚莲塔、菩提塔、吉祥塔、神变塔、天降塔、和合塔、尊胜塔、涅槃塔。
到公元前304年-前232时,印度的阿育王统一了印度全境,以佛陀舍利在世界各地分建八万四千佛塔,成为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护持正法的国王。在纪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佛教曾被称为“浮屠Buddastupa”,信佛被称为敬“浮屠”。在梵文中“佛塔”称为Stupa(窣堵波),在巴利文中称为“塔颇Thupo”传入中国后,被音译为“塔婆”、“浮图”、“浮屠” 、“佛图”等。由于古印度的Stupa是用于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经之用的,亦被意译为“方坟”、“圆冢”,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塔的建筑在后汉末年,就开始风行全国。据《后汉书》记载,汉末三国时期,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有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这些描述真实地记载了当时佛塔建筑的宏大与华丽。
我国常见的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塔、砖石塔、金属塔、琉璃塔等。两汉南北朝时以木塔为主,唐宋时砖石塔得到了发展。按类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等等。楼阁式的佛塔是中国的工匠们将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楼阁相结合而产生的,继而由楼阁式衍生出密檐式塔。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因此便派生出了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佛塔。并且佛塔的内容还被延伸,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
佛塔,一般由基座(包括地宫)、塔身、塔刹组成,有实心、空心,单塔、双塔、多塔等。塔的层数有五、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层。佛塔传入中国后,早期建的还多为十三层佛塔,后来由于“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概念流传较广,“七级浮屠”的七层塔则较为普遍。中国佛塔在内容上虽有极大减少,但在形式上却有了长足发展,如从平面平面看即有方形、八角形、六角形、十二角形、圆形等形状。登塔眺望的观赏塔就是中国佛塔的特有功能。
至今,中国已有五大塔林,鬼斧神工,各具特色。它们分别是:
1、五台山塔林,位于山西五台县佛光寺东山腰和西北塔坪里;唐代始建,现存古塔7座。
2、少林寺塔林,在河南登封嵩山西麓五乳峰下。
3、灵岩寺塔林,坐落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方山向阳坡上,计有墓塔167座,另有墓碑300多幢,碑文题记极多,达10万余字,为国内罕见。
4、青铜峡塔林,位于宁夏青铜峡县峡口黄河西岩一个陡峭的山坡上,背山临水,共108座塔。
5、飞龙山白塔林,在云南景洪县大勐龙乡曼飞龙村后的山上,该塔林始建于傣历565年(公元1204年)。
总之,佛塔至宝,是佛教的象征。遍布我国东西南北的上万座佛塔,是古代高层建筑的代表;其用料之精良、结构之巧妙、技艺之高超、类型之丰富,远远超出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