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礼到益处多
朝山者,朝礼名山。是中国古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古人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因此,要探索古今文化,得从朝山说起。
在中国,最早让人趋之若鹜的是浙江中东部的天台(tāi)山,“上应三台(tāi)”而得名,这里的“台 (tāi) ”是没有简体字(繁体字)的。“三台(tāi)”是指天庭的三个支点,不是高台的“台(tái)”。台(tái)是高且平的,安徽、四川等地的天台(tái)或天台(tái)山,即是高台的台(tái),不应简化为台(tāi)的,中国文字啊值得研究。而“台(tāi) ”是尖的,是集聚之义,在梵文中称为“支提”,支提山即是台(tāi)山,天台(tāi)山之简称。
中国天台山在国际上也是唯一的,是中华大地上“一龙一凤”的大龙头,在前秦时期即是隐逸修道的圣地。255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说:“东方震旦有支提山,天冠菩萨与一千菩萨眷属现住此山……”。汉朝时即有印度的孜禅师等入山寻访、朝礼和弘法,到东晋时期(即1600多年前)昙猷尊者入山,建立了七十二处佛教丛林,成就了“天台佛国”。于是,从那时起,天台山就已成为了人们朝礼的名山。后来唐朝时、文人墨客们留下了“唐诗之路”,也就成了古人朝山的见证。
名山者因人而名、因寺而名者据多;所谓“山因人名、人因山灵”。
那么,朝山的目的是什么呢?
朝山的本来意趣:高尚者追寻大德足迹、寻访善知识,探求人生真谛;世俗者许愿祈福、布施培福、好奇把玩不一而足。
无论高尚者、世俗者,均有淘“宝”之意,均须防止过失、注意安全,方有可能得到利益。
在中国,最早让人趋之若鹜的是浙江中东部的天台(tāi)山,“上应三台(tāi)”而得名,这里的“台 (tāi) ”是没有简体字(繁体字)的。“三台(tāi)”是指天庭的三个支点,不是高台的“台(tái)”。台(tái)是高且平的,安徽、四川等地的天台(tái)或天台(tái)山,即是高台的台(tái),不应简化为台(tāi)的,中国文字啊值得研究。而“台(tāi) ”是尖的,是集聚之义,在梵文中称为“支提”,支提山即是台(tāi)山,天台(tāi)山之简称。
中国天台山在国际上也是唯一的,是中华大地上“一龙一凤”的大龙头,在前秦时期即是隐逸修道的圣地。255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说:“东方震旦有支提山,天冠菩萨与一千菩萨眷属现住此山……”。汉朝时即有印度的孜禅师等入山寻访、朝礼和弘法,到东晋时期(即1600多年前)昙猷尊者入山,建立了七十二处佛教丛林,成就了“天台佛国”。于是,从那时起,天台山就已成为了人们朝礼的名山。后来唐朝时、文人墨客们留下了“唐诗之路”,也就成了古人朝山的见证。
名山者因人而名、因寺而名者据多;所谓“山因人名、人因山灵”。
那么,朝山的目的是什么呢?
朝山的本来意趣:高尚者追寻大德足迹、寻访善知识,探求人生真谛;世俗者许愿祈福、布施培福、好奇把玩不一而足。
无论高尚者、世俗者,均有淘“宝”之意,均须防止过失、注意安全,方有可能得到利益。
慈恩寺天冠菩萨像
第一节 三心具备防过失
如何防止“过失”呢?具备三心即可。
三心者,一是恭敬心,二是庄严心,三者谨慎心。
1.恭敬心:
尊师重教是任何学子的基本素质。假如没有恭敬之心,一切的学问、知识和道德、质量均将一无所获。即一切思维言行、与身、口、意三业,或善或恶、或非恶非善,无不发自内心的恭敬与否。对佛陀(宇宙人生的彻底觉悟者)、正法(宇宙人生真谛及了悟真谛与解脱烦恼之法)、僧伽(解脱烦恼与觉悟真谛的实践团体),即佛法僧三宝,越能生起无上的崇敬与仰慕,越能趣向无上的利益,因为恭敬心是最起码的条件和前提。
2.庄严心:
佛像、佛殿、佛塔、经典、法器及僧伽等等莫不是庄严的,且时刻都在无语地开示着我们。由于我们没有用庄严心去观察、去觉悟,从而忽略了其中给予人们的启示。您不去庄严自己的心,又如何能获得庄严道场的相应启示呢?
3.谨慎心:
相对于言教,谨慎是身教这一无言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方可将恭敬心和庄严心在言语和行为上加以体现和统一,处处收摄住心的庸浮散乱,去启示、去觉悟人生宇宙的真谛,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方能守戒遵教,成为凡夫俗子的表率,自利利他。
具备此三心素质,罪衍不生,过失可免;若要福德倍增,还要注意言、行和起心动念。
智渡法师雕刻观音菩萨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