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为古代印度的雅利安人。太子出生后,其父净饭王即请仙人艾希达为其占相。艾希达看出,太子并非寻常人物,他的体相中有32种非凡特征和80种特点,世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合称“相好”),于是起名为悉达多•乔达摩,(巴利文:Siddhattha Gotama;梵文: Siddhārtha Gautama),意为“一切义成就者”。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了宇宙人生真谛的教法,成为了贤劫第四个文明纪中宇宙人生的彻底觉悟者,梵语称为“佛陀耶”,也成为这一娑婆世界的教主。从此,佛陀随缘在印度北部、中部等恒河流域一带传教45年后,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因其出生于释迦族,是净饭王的太子,成道后即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另一说法,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字,是过去燃灯古佛与他授记的。据《金刚经》说:“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传说在过去无量劫中,有一天,善慧童子在路上走,正巧遇到燃灯古佛也在路上走著。善慧童子发现地面有一滩污水,心想佛是赤足行走,这污水一定会弄脏了佛的双脚。就顿发大心,亲身扑在地上,把自己的宝贵头发,铺在污水上面,等著燃灯佛从他头发上走过去。当时燃灯佛,看到善慧童子这种布发掩泥的情景,就授记说:“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