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受佛学大师三世章嘉活佛的影响,数十年倾心于佛学研习。
他为了表示对佛教的信仰,不仅大建佛寺、译佛经、造法器及写经自修,而且还将自己比喻成佛教中菩萨的化身,罩上一层神秘的宗教光环。他命宫廷画家或画唐卡的喇嘛,绘制了多幅他扮作菩萨的画像。在西藏首府拉萨的布达拉宫里,在一座“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满蒙汉藏四体文字牌位背后,有一幅乾隆帝著佛装的唐卡像,他打的手印以及所拿的法器等与藏传佛教里的文殊菩萨绘像完全相同。北京雍和宫中,到民国初年还存放了一幅由清宫造像办事处“如意馆”绘制的大型挂图,名为”乾隆坐禅图”。其上有一段文字(藏文)写道:“睿哲文殊圣,应化为人主。广大难思议,善哉大法王。安住金刚寨,坚固不退转。随意大自在,殊胜世间尊。”“满族”一词来源于文殊菩萨的名字“曼殊室利”,因为文殊与满族皇帝之间的联系,康熙和乾隆去五台山朝拜共达11次之多。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五台山,所有的汉族和蒙古族佛教徒都认为那是个神圣的地方。五台山又称清凉山,据称,这里是文殊菩萨的居所。
之所以又被称为五台山,是因为山上有五个半月形状平坦的台地。这里因岭峻峰高所以山上没有什么植被,“清凉”一词就是指山上寒冷的气候,曾经有人描写过那里仲夏飞雪的景象。北台为山上最高台地,坐落于此的文殊像自四世纪起就吸引着大量的香客。
1761年乾隆皇帝参观了据传说菩萨曾显身的文殊院。之后,他命人另塑了两尊文殊像,并建两座寺院予以供奉:一座在圆明园以西,一座在承德避暑山庄之北。
清朝帝王对藏传佛教情有独钟,无论是寝宫内,还是消闲游乐的花园中都有佛堂。这些佛堂内供着佛像、佛塔、佛经、法器,组成了紫禁城中一个神秘的佛教世界。这些佛堂的大量存在,与清代各帝王笃信佛教有关。由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主导佛教也成为了清王朝的一项国策,这除了有政治上的紧密联系外,也因为满族民族文化与蒙藏民族更为接近。